-
“经济学家建言2023中国经济”系列|丁一凡:不被“卡脖子”,中国必须打造自己的产业链
最后更新: 2023-02-27 22:30:20现在电动汽车在中国发展非常好,但也存在一些短板,一些电动车制造企业的产业链不完善。美国政府的政策使得车企因产业链而受到威胁,所以特斯拉开始大幅降价,想利用这个机会把上述企业挤出市场。中国的一些“造车新势力”就可能因此被淘汰,因为相较于全产业链供给的特斯拉,这些企业没有竞争力。
而有一些中国企业,例如比亚迪就不害怕。比亚迪的能力特别强,很多高端汽车的价格、技术已经超过了特斯拉,而且在中国乃至全球销量都非常好。比亚迪有自己的技术,且掌握了包括锂电池原料开采、提炼、生产及汽车生产在内的全产业链,在市场重新洗牌的情况下,这就是它的优势,它可以借助调整全产业链成本,经受住价格战。
500台比亚迪ATTO3在上海港等待发运马来西亚,图自比亚迪官网
我国要打造自己的产业链,因为美国的逆全球化措施,导致中国企业无法完成整个生产过程。如果产业链上存在短板,就会被别人“卡脖子”。
例如,华为手机原来发展得非常好,但其在产业链上有一个缺陷,就是芯片基本依赖进口。在美国禁止向华为提供芯片之后,华为手机的销量突然就大幅下降了,销量排名跌出前十。
因此,我们企业如果考虑到用产业链构建安全性,一定会提前布局。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在中国境内、中国企业内打造自己的产业链,这样才不会怕被“卡脖子”,不怕别人打破产业链。
只要在中国本土有基本的产业链,企业安全系数就会比较高。如果别人在某一个环节“卡脖子”,最起码有替代品。即使替代品不是那么好,但也不至于被卡死、产业链瘫痪。
观察者网: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科技是这个循环中的关键一环,中美的竞争点,很多都集中在科技领域,美方正不断推动“脱钩断链”。在您看来,2023年中美经济可能“脱钩”或者“部分脱钩”吗?
丁一凡:对华部分脱钩,美国是铁了心要做的,而全部脱钩,我觉得比较困难,因为美国深度依赖中国市场。如果要完全与中国脱钩,无异于一场自杀式行为,他们的经济根本承受不起。
拜登政府从来不说要与中国全面脱钩,美国会选择性地抓住中国经济的弱点和软肋,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两侧来限制中国经济的发展。
从供给端来看,美国在芯片供应上“卡脖子”,比如禁止一些企业向中国出口高制程芯片;从需求端来看,美国限制中国出口,给中国生产的商品增加关税等,从各方面严防死守。与此同时,美国并不是限制所有的产品,而是限制一些对中国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产品和领域。
拜登政府计划完全禁止对部分中国科技公司投资。图自视觉中国
观察者网:中国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破局?
丁一凡:中国应该打造自己的全套产业链和研发,并不是我们想做成这样,而是美国的地缘政治博弈把我们逼到这个地步,我们必须得这么做。
在重塑重建供应链、产业链的过程中,我们也是开放的,要打造全产业链,并不影响我们引进新内容,与新的合作伙伴一起建设。
美国和欧洲因为出现了经济滞胀、萎胀,失业率居高不下,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大量引进这些人力资本,比如美国的数字企业谷歌、微软大幅裁员,我们应该把一些团队请过来,大力发展我们的人工智能、高科技领域,这些人才是可以为我们所用的。
现在是一个人才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借这个机会更多地去利用这些外国人才,发展中国的高新科技,培养我们的全产业链。除了人才资源方面,一些过去受到美国制裁的企业,他们也想进入中国市场,这样的企业存在于日本、法国和德国,也是我们可以争取的对象。
我们应该将这些外部资源和优势放到全产业链的构建之中来,利用他们的技术、资本、人才,构建一个更安全、稳定的供应链。
观察者网:中国进一步加大力度对外开放体现在哪些方面?
丁一凡:从“十九大”、“二十大”以来,中国采取的对外开放举措,最多集中在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业、工业设计等,出版物的开放也是很大的。
比较可惜的是,有两个问题使得我们对外开放的举措没有受到国际投资界更多的注意。第一个是疫情,服务业需要人员往来,疫情使得人员来往停滞,服务业受阻。
第二是地缘政治博弈,因为美西方媒体和舆论把中国视作对手和敌人,在这样的背景下,服务业很难展开,他们给服务业企业设定很多门槛和陷阱,甚至要求企业离开中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虽然中国做了很大的努力,做出更加开放的举措,但实际上,并没有看到这些领域有更多的企业进入中国,投资中国。
这次疫情已经三年了,希望随着2023年疫情逐渐平复,人员往来增多,经济恢复流动,外国服务企业发现中国存在非常好的机遇,进而越来越多的进入中国市场。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领域就会出现一些新的投资机遇,这也会倒逼中国的企业更有进取心和竞争力。如果没有外部竞争,中国企业本身也缺乏动力和积极性,这也是为什么在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企业的积极性、能动性大幅提高了,面临的竞争环境改变了,反而能够刺激中国企业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观察者网: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遭遇当前逆全球化的情况,会有哪些挑战和机遇?
丁一凡:我觉得所谓“逆全球化”是美欧出现逆全球化,他们的经济陷入了这种高通膨、低增长的不太景气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会有一段时间陷入逆全球化的空间。
但是我们要明白,全球化不止由西方决定,中国也是全球化中间一支重要的力量,我们原来是参与者,现在可以成为领导者。在某种程度上,未来的全球化取决于中国愿不愿意举起全球化的大旗,愿不愿意去开辟新的市场。
“一带一路”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国版全球化的新体现,中国全球化的眼光放得更远。过去中国参与全球化,现在西方要退回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可以成为引领者,与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一起合作,这可能是中国版全球化的未来发展。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王沫初 
-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逝世,享年92岁
2023-02-27 21:29 -
10人获授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298人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2023-02-27 20:12 当代妇女解放 -
秦佳悦:上海——活力之城
2023-02-27 19:26 上海观察 -
海关检出境外输入国内首例XBB.1.9等变异毒株
2023-02-27 18:32 抗疫进行时 -
广西公安厅拖欠48万电费?双方回应
2023-02-27 17:27 基层治理 -
大连通报:保洁员拾金不昧属实,饭店负责人道歉
2023-02-27 16:49 暖心闻 -
全国人大代表:大陆将推动国家统一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2023-02-27 16:25 两岸关系 -
“高等院校在春季开学之际要做好药品储备”
2023-02-27 16:11 抗疫进行时 -
十年两会·温暖记忆|“种下石榴树,开出团结花”
2023-02-27 15:49 2023两会 -
男医生杀害女医生后跳楼身亡,杭州警方通报
2023-02-27 15:44 -
卫健委:各地疫情均处局部零星散发状态,未发现明显反弹省份
2023-02-27 15:32 抗疫进行时 -
蔡天凤被碎尸案进展:押后至5月再审,前夫一家4人不准保释
2023-02-27 14:06 疑案追踪 -
吴古勇:未来十年,对中国来说是很好的发展机遇
2023-02-27 13:33 老外讲故事 -
苏州一动保组织“拘禁并拷问”猫贩?警方:正在调查
2023-02-27 11:26 -
老牌“台独”分子辜宽敏死亡
2023-02-27 11:24 台湾 -
全国政协委员蒋胜男:建议加强8小时工作制监督
2023-02-27 10:27 -
教师称求职遇“阴阳合同”收入腰斩,校方:构成诬陷已报警
2023-02-27 10:21 -
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发生5.1级地震
2023-02-27 08:18 地震 -
多地新任全国政协委员已启程赴京,参加两天半培训
2023-02-27 07:32 2023两会 -
两办发文:坚决反对和抵制西方“宪政”“三权鼎立”等错误观点
2023-02-27 06:56 依法治国
相关推荐 -
他还没去倒是想挺美:火星将是美国的一部分 评论 98“半个房本不够买辆车,特朗普狠伤自己基本盘” 评论 160“和中美抢占份额”,欧洲“光谱”首战失败 评论 214格陵兰岛回怼特朗普:美国不会得到,我们不属于任何人 评论 203深度揭秘:美国全方位介入俄乌冲突,欧洲人听了都吃惊 评论 136最新闻 Hot
-
“DOGE让我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
-
勒庞被定罪,不能竞选法国总统了
-
他还没去倒是想挺美:火星将是美国的一部分
-
日本再发警告:若发生,或致近30万人遇难
-
“半个房本不够买辆车,特朗普狠伤自己基本盘”
-
美科技巨头重仓这一领域,“但中国已经领先”
-
日本:最后的堡垒,也开始塌了
-
“和中美抢占份额”,欧洲“光谱”首战失败
-
格陵兰岛回怼特朗普:美国不会得到,我们不属于任何人
-
丘成桐:中国已准备好培养自己的顶尖数学家
-
“俄美已开始讨论稀土合作”,但…
-
美部长:还能塞得下特朗普的脸
-
“普京主义在美国获胜了”
-
美防长又来:美国需要日本以“遏制”中国
-
出钱换首访?“特朗普拟5月中旬出访沙特”
-
深度揭秘:美国全方位介入俄乌冲突,欧洲人听了都吃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