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一凡: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最后更新: 2022-10-28 10:11:30【导读】 1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如何评价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的巨变和发展?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前副所长丁一凡做出以下解读。
观察者网:疫情之前,中国经济保持6%-7%的高速增长,您认为过去十年经济有哪些关键节点和亮点?
丁一凡:中国社会在过去十年的变化很多,其中最大的亮点体现在经济转型方面。我们从对外依赖度很强、由出口带动增长的经济模式转型为经济“新常态”,这种新常态的特征是不过分依赖外部,主要以内部基础设施投资的方式带动经济增长。
其中有几个亮眼的表现,一是基础设施投资的效能逐渐显现,2008年后我们国家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经过十年发展,铁路里程从2012年约9.8万公里到2021年的15万公里,高铁营业里程从仅有的几百公里发展到2021年的4万公里,发展速度非常快,短短十几年一跃成为全球领先大国。
现在互联网上有各种各样的短视频,一些外国游客来到中国,把中国的高铁拍成视频发到网上,国外网友们赞叹不已,称赞中国的基础设施和成就,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中国的发展思路,这些成绩是许多西方大国没有的。他们将中国的机场与他们国家机场比较,普遍认为中国的基础设施发展具有更大的优势。
经济发展的第二个亮点是全面脱贫,这既是经济发展的进步,也是社会公正的体现。我们为何将自身定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强调社会主义,是因为我们认为国家的发展最终应当惠及人民,特别应该惠及弱势群体。
图表:“数”读二十大报告。图源:视觉中国
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帮助人民彻底脱贫,让弱势群体过上体面的生活,中国近些年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的成就非常突出,尤其是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
除此之外,我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环保成效不断显现。习总书记在浙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这个理念通过国家层面的大力推广,执行效率和社会效益都在提升。从北京的空气质量可以明显看出,十年前因为工业污染等原因,北京的天空雾蒙蒙的,常常遭到外国人嘲讽。
而如今,北京的空气污染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整体来看,在治理污染和生态修复等方面,我们国家有着巨大的进步。另一方面,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也有了长足进步,例如减少传统能源消耗,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我们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已经远超五年规划,这是我们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当前,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的消耗比例中达到了15%,目标的实现时间比预计时间提前了一两年。中国当前还保持着比较迅猛的发展速度,值得期待的是,未来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中国的投资机会越来越多,实力也会越来越强。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可再生能源中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比例占全球32%,具备全球近三分之一的能源可再生能力,如果加上其他清洁能源,例如风能、水电等,中国累计占有全球清洁能源发电比例的百分之四十多,占比非常大。与此同时,如果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不断增加,耗电型产品的销量也会越来越大,这些都是中国近年来发展中的巨大进步。
此外,中国的电动车产业发展得也很不错。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二大国,仅次于日本,这个出口量主要依赖电动车而不是传统汽车;之所以有飞跃式的发展,是因为我们国家有底气,有充足的可再生能源。
这些进步都促进了我国上下游产业的共同发展,发展背后可以看到巨大的技术进步,比如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本质上是电池技术的发展,我们在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领域的技术都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每分钟,在中国有10辆新能源汽车被生产。”10月15日,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发言人华春莹在推特账号连发20张图,向世界展示中国发展成就。
观察者网:2020年,中共中央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此次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这一点,且强调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如何理解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丁一凡:中国很早就看到了外部经济不确定性的回归,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众多发达国家都出现了“反全球化”的情绪,比如特朗普作为“政治素人”当选美国总统,就是某种民众情绪膨胀的体现,还有占领华尔街运动,让我们意识到此前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国家都在回缩和“逆全球化”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在不断调整,我们提出了“双循环”理念,内在的逻辑是刺激内循环;还提出“统一中国大市场”,是因为我们国家在消除了绝对贫困之后,马上就瞄准了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些政策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
我们深刻认识到,共同富裕才能使我们的市场做得越来越大,才能把我们的人口优势发挥出来。人口越多,购买力越强,市场就会越大,经济的韧性也越来越强,这对我们保障内循环大有裨益。如果内部经济存在严重的分配不均,无法形成良性的内循环,想要通过内部市场来支撑经济的增长是不可能的。
共同富裕理念中孕育着经济学逻辑,市场越大,经济的韧性就越强,不管国际贸易和外部经济形势如何变化,国内经济可以维持自身的经济增长,这个非常重要。
许多西方国家现在开始传播“逆全球化”理念,当前的俄乌冲突也表明,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会超过经济合理因素的影响,因此下一步无论美国或欧洲推行结盟政策,都会严重地破坏原来经济全球化语境下,以市场分配为主的基本经济模式。如此一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效率会大幅下降,通货膨胀会大幅上涨,从而陷入无穷无尽的滞胀困扰之中。这种情形下我们更需要保证国内的内循环,这样才能保证更强的韧性抵御外部影响。
观察者网:报告首次提到将经济发展“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相提并论,非常引人注目。此前的表述是“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您如何解读这句话?
丁一凡:我国经济在质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将来还要推动稳步提升。从服务业的发展来看,服务业的发展跟技术进步密切相关,数字经济和数字化的服务不断提升,让普通民众切实感觉到了生活的便利,这种便利不全然因为经济数量的巨大增长。
例如,共享单车和电子商务让我们的出行、消费变得更加方便,改变了我们生活的具体形态,在经济质量提升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未来还会稳步推进。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刘惠 
-
商务部:稳经济促消费政策效果显现 消费有望继续稳定恢复
2022-10-28 08:06 观网财经-消费 -
1-9月我国吸收外资破万亿元,同比增长15.6%
2022-10-28 08:06 观网财经-宏观 -
融创偷换与中融信托共管的保险柜锁芯、划走11亿?双方回应
2022-10-27 22:50 观网财经-房产 -
今年第三季度美国GDP增长2.6%
2022-10-27 21:18 美国经济 -
欧洲央行再加息75个基点,今年已加息200个基点
2022-10-27 20:43 欧洲乱局 -
国常会:促进消费恢复成为经济主拉动力
2022-10-27 20:41 -
中石油:前9月归母净利润1202.71亿元,同比增长60.1%
2022-10-27 18:50 能源战略 -
苹果华为救不了手机市场
2022-10-27 17:46 观网财经-科创 -
韩国三季度GDP“亮红灯”,环比仅增长0.3%
2022-10-27 17:18 观网财经-海外 -
苹果:迫于欧盟“淫威”,确认改用USB-C插头
2022-10-27 17:10 手机 -
背后公司分红10亿创始人拿3亿,但这钱真不是《羊了个羊》赚的
2022-10-27 17:07 观网财经-互联网 -
00后网络侵权肖战成“老赖”,被限制高消费
2022-10-27 17:05 -
华为发布前三季度经营业绩,营收同比减少100亿
2022-10-27 16:51 TMT观察 -
商务部:正按CPTPP加入程序与各成员进行接触沟通和磋商
2022-10-27 15:49 -
“羊了个羊”背后上市公司赚10亿全分光,实控人拿走3成
2022-10-27 14:35 观网财经-互联网 -
“宁王”扩建朋友圈 换电赛道有多香
2022-10-27 11:23 观网财经-汽车 -
13省份前三季度GDP出炉:山西增速暂领跑,8省份跑赢全国
2022-10-27 06:50 观网财经-宏观 -
传统文化“破圈” 方式真是意想不到……
2022-10-26 19:06 -
面板龙头躲不过行业周期
2022-10-26 17:50 观网财经-科创 -
德国总统突访基辅,“在防空洞躲了一个半小时”
2022-10-26 16:57 德意志
相关推荐 -
美业界“喊疼”:请中方“收回成命” 评论 135朝令夕改!“没人知道特朗普五天后的规定是啥样” 评论 209日本人大幅抛售美国国债,逼停特朗普? 评论 260“关税犹如泰山压顶,将‘不可逆转’伤害美国经济” 评论 118“史无前例”,英国政府将接管英国钢铁公司 评论 203最新闻 Hot
-
美业界“喊疼”:请中方“收回成命”
-
朝令夕改!“没人知道特朗普五天后的规定是啥样”
-
“如果这种情况长期持续,相当数量的美国农民将破产”
-
特朗普对华贸易战注定失败,原因如下↓
-
美防长“挥舞大棒”:伊朗,美军已准备好了
-
被马斯克骂“傻蛋”后,纳瓦罗:我们关系很好
-
乌克兰这下有戏了?
-
“特朗普关税增加金融危机风险,欧洲需要答案”
-
美伊首轮间接谈判结束,伊朗外长:双方希望在最短时间内达成协议
-
美国小企业哀叹:我们呢?我们的活路在哪里?
-
“特朗普家族全面参与加密货币项目,获利近10亿美元”
-
旅美数十年后,中国明星数学家夫妇回国
-
美国低调豁免部分商品,“对华关税现首个松动信号”
-
探访义乌后,法媒感叹:美国订单少了,士气反而更高
-
“对抗中国主导地位,特朗普盯上太平洋海底”
-
“一团糟!关键是,各国能忍到几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