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柏峰:“返乡体”再辟谣,乡愁经得起多少反转
关键字: 返乡体返乡体辟谣上海女返乡体杜撰农村社会乡愁返乡体写作【与去年返乡文章获得众多拥趸不同,今年“返乡体”的精彩点却在文章之外。就在大家还未从“上海女因一顿饭逃离江西农村”造假新闻中回过神来,紧接着新华社又辟谣《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系虚构杜撰,记者春节甚至并未回家。故乡、亲人、乡愁,这些美好字眼,如今成了另类消费品,写作者不是以揭露农村问题为己任,而是以比谁的家乡更惨为噱头。当然在这些消极情绪中,也并不乏扎根农村、认真调研的“返乡体”文章,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陈柏峰看来,“返乡体”中“负能量”弥漫,和受众心理、传播规律以及写作者知识结构都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难免歪曲农村的真实情况。对待“返乡体”,如同“返乡体”写作一样,都应该秉承客观中立的态度。本文原发于《大众日报》,经作者修订,授权观察者网发布。】
最近两年,返乡笔记颇为流行,已经成为春节前后微信刷屏的主要内容。返乡笔记在表达乡愁的同时,揭示了农村的诸多问题,引起社会和舆论的广泛关注。其中热度最高的是去年春节期间上海博士生王磊光描写鄂东农村的《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和今年春节前夕湖北媳妇黄灯博士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两篇返乡笔记有着共同的特点,即揭示农村家庭的困顿现状,揭露农村社会的种种问题,表达对乡村未来的迷茫情绪。大量的返乡笔记都有类似的内容和情绪,只是文笔和表达手法上逊色一些。
这种状况引发了一些批评。有人认为,返乡笔记中的唱衰论并没有真实反映农村现况,农村社会其实一直在进步,返乡笔记戴着有色眼镜看农村,没有看到农村发展的积极面向。甚至有人以“返乡体”来指称返乡笔记的这种消极内容和情绪倾向。媒体则从不同方面切入,寻找“返乡体”的原因。有人认为,“返乡体”的作者大多是通过高考走出农村的高学历者,在城市辛苦打拼而又不能安身立命,故乡便成为心底寄托,他们实际上对农村十分生疏,却又将过去的农村当成黄金时代,因此一旦看到现实存在问题时便慨叹今不如昔。也有人说,说农村过去崇拜知识,其实是崇拜知识所带来的权力,村里出了知识分子,大家以为他将来会飞黄腾达,于是前呼后拥,如今读书未必能腾达,腾达的也不止靠读书,于是博士回乡也就遭受冷落,从而写出了“返乡体”文章。甚至有人将“返乡体”的渊源追溯到“华中乡土派”,认为其关注、研究乡村问题的传统是始作俑者。
为吸引眼球,大多数“返乡体”写作弥漫着“比惨情绪”,充满“负能量”
上述看法不少似是而非,似有必要予以厘清。目前,返乡笔记的作者主要有三个群体。一是文学和文化研究者,王磊光博士和黄灯博士都属于这一群体。上海大学文学研究系一直关注乡村文化,间或有相关回乡笔记发表。二是乡村研究者,以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为典型代表。乡村调查随笔是华中村治研究中的一种常见写作方式,而大约从2013年开始就有春节返乡笔记陆续在媒体上发表,2014年6月还编辑出版了《回乡记》(贺雪峰主编)一书。2015、2016年春节期间,媒体上也不断可见源自该研究机构的返乡笔记。三是记者群体,散见于不同媒体。例如今年春节期间,《财经》杂志记者连续发了多篇回乡随笔。
不同作者群体所写的返乡笔记针对的都是乡村社会能够引起关注和思考的现象或问题,但由于不同群体的知识储备和兴奋点不同,还是有较大差异。乡村研究者较多从学术视角去关注社会变迁及其机理,在描述能够调动人们兴趣的现象后,力图解释这种现象。如果现象涉及政策的,往往还会对当前政策作出评论,甚至探讨相关政策的改进。当然,既然是返乡随笔,也会考虑受众,力图浅显而贴近读者,而不会完全在学理层面讨论。
文学和文化研究者的笔触往往更加细腻,饱含人文主义情怀,关注点大多放在农民的生存处境,以及作者对这一处境的理解。其写作方式和关怀比较契合都市中产阶级的思维偏好,加上文笔细腻,因此往往更具有传播效果,成为市民消费文学的新题材。
记者群体多少受到了这种市民消费文学的影响,其写作方式其实有些文学化。不过,与文化研究者相比,其写作又不够细腻。而且,受记者工作思维的影响,他们的返乡笔记写作往往带有更强的价值性判断,更加容易作出“问题化”的判断。
一篇好的返乡随笔,当然是既能描述现象,又能分析问题,还能有一些延伸,比如提出对策性想法,但这是比较高的要求。大多数随笔,往往只是随想的记录,是一些观感和发挥。如果这些观感契合了人们心理上的某根弦,就可能取得广泛的传播效果,而那些既有现象描述又有深刻分析的返乡笔记传播未必广泛。举个例子,张晓波先生今年的返乡笔记《浙江海宁,一个县城的地产困局》对问题分析极好,不但描述了现象,还通过广泛搜集数据分析了现象。这篇返乡随笔的核心观点在一些圈子内被热烈讨论,得到了很多较为普遍的认可。不过,与那些能广泛触及城市市民心理的随笔相比,这篇随笔的传播终究是非常有限的。
在传播甚广的返乡笔记,大多数似乎是“负能量”的,都是唱衰乡村的,描写农民的困境,揭示乡村存在的问题。这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受众心理和传播规律的作用。在传播上,负面的信息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所谓的“主旋律”,如果没有传播形式的创新很难引起人们关注。如果一篇回乡随笔讲述村里路修好了,人们的打工收入增加了,生活质量有了提高,这几乎不会在自媒体上得以广泛传播。人们想知道这些信息,翻翻《人民日报》,看看新闻联播就可以了。新闻界有个说法,“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虽然是对传媒的批判,但也有其基础,即“狗咬人才会引人关注”。在此情况下,“负能量”的返乡随笔写作往往是返乡者的主动选择。因为“正能量”的写作不会引人注意,也不会被认为有所创新,除非在表达方式上有重要创新,而表达方式的创新比内容的创新更加困难。面对同等分量的积极题材和消极题材,写作者会自觉不自觉的选择描写消极面。正因此,从整体而言,返乡随笔中揭示消极面的篇章更多,“负能量”更多。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小婷
-
美国小企业哀叹:我们呢?我们的活路在哪里? 评论 137美国低调豁免部分商品,“对华关税现首个松动信号” 评论 374“一团糟!关键是,各国能忍到几时?” 评论 153“骑虎难下!对美国人来说,真正的痛苦即将袭来” 评论 255美国扛不住了才打贸易战,但药不对症会治死 评论 130最新闻 Hot
-
“特朗普关税增加金融危机风险,欧洲需要答案”
-
美伊首轮间接谈判结束,伊朗外长:双方希望在最短时间内达成协议
-
美国小企业哀叹:我们呢?我们的活路在哪里?
-
“特朗普家族全面参与加密货币项目,获利近10亿美元”
-
旅美数十年后,中国明星数学家夫妇回国
-
美国低调豁免部分商品,“对华关税现首个松动信号”
-
探访义乌后,法媒感叹:美国订单少了,士气反而更高
-
“对抗中国主导地位,特朗普盯上太平洋海底”
-
“一团糟!关键是,各国能忍到几时?”
-
“美国既非全知,亦非全能”,毛宁分享肯尼迪讲话
-
又威胁上了!“再偷水,我就加税”
-
“骑虎难下!对美国人来说,真正的痛苦即将袭来”
-
“中国尊重合作,比特朗普要人拍他马屁,更受全球欢迎”
-
马斯克“不安”了
-
AI(诶哎)还是A1(诶万),美教育部长傻傻分不清楚
-
“中国药活性成分性命攸关,美国被卡脖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