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德鲁·希尔:“忘记初心”的工业巨头,能复兴美国制造业吗?
马萨诸塞大学洛厄尔分校经济学教授威廉·拉佐尼克(William Lazonick)对他眼中“缩减-分配”模式的出现感到遗憾,在这种模式下,公司以分红和股票回购的方式将现金交给股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年里,美国公司中盛行的“保留-再投资”策略。
美国制药巨头辉瑞在进入2000年以后奉行的正是前一种战略:对利润的不懈追求,往往通过企业收购、增加派息与股票回购来实现。到2020年,辉瑞董事长兼上任一年的CEO艾伯乐(Albert Bourla)不得不向分析师们解释,辉瑞在回购方面走得太远了。
216家美国上市公司历年间股票回购(深蓝)与分红(浅蓝)占净利润比例的变化图 金融时报
他说:“我们现在不回购股票的原因是,我们需要确保有强大的‘火力’来对业务进行投资。这与过去一段时间里辉瑞的做法非常不同。”
拉佐尼克认为,当新冠疫情大流行爆发时,这种路线调整帮助了辉瑞公司与拜恩泰克(BioNTech)一道,在生产新冠疫苗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
梅耶列举了另一种路线的案例,丹麦制药企业诺和诺德(Novo Nordisk)。这家集团并不满足于在胰岛素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还开发了减肥药司美格鲁肽。他注意到,虽然诺和诺德是一家上市公司,但却是在北欧国家中常见的“锚定股东”结构下由一家基金会控制。因此,诺和诺德成功地将企业的社会目标、长远战略与金融成功结合起来,而在减肥药领域的竞争中,诺和诺德的研发投入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
在哈佛大学的古拉蒂眼中,坚守核心价值观的典范企业是经营食品加工与汽车设备的制造商、瑞士第五代家族企业布勒集团(Bühler)。该集团首席执行官斯特凡·沙伊贝尔(Stefan Scheiber)表示,公司的目标是“无论面临顺境还是逆境”,都会将营业额的4%到5%稳定投入研发。这在客户和员工眼中是“(公司)宗旨的体现,也创造了很多信誉”。
例如,当新冠疫情迫使汽车行业的对手暂停投资时,布勒却加码投资用于冲压电动汽车大型部件的“巨型铸造”设备,从而提高了该部门去年的销售额。
美国贺氏公司(Hollingsworth & Vose)首席执行官瓦尔·霍林沃思(Val Hollingsworth)表示,作为上市公司会发现,相比支付给股东或者用来激励高管,“将资金投入到业务中是一个更难做出的选择”。
他的公司为美国生产工业纸制品,其历史可以追溯至18世纪。霍林沃思的看法是:“当你把所有鸡蛋都放到同一个篮子里,那你最好是好好保管这个篮子。”
戴夫·沃顿(Dave Whorton)是新书《另一种方式》的作者,研究了那些“常青树”企业的故事。他也在美国创立了“拖船研究所”(Tugboat Institute),为那些具有使命感且历史悠久的私人企业(比如贺氏公司)分享交流经验。他给那些经营超过100年的企业列出的特征清单上,包括了“有节奏的增长”,以及招聘、留住和培养最优秀的人才等做法。
然而,虽然上市公司的管理者通常来说更愿意坚持行之有效的做法,而不是去冒可能得不偿失的风险,但如果能清楚地说明理由,股东还是有可能支持大胆的企业战略。
哥伦比亚大学的麦格拉丝列举了美国电脑软件公司Adobe这个经典案例。2011年,该公司决定放弃其软件升级的硬拷贝销售,转而提供基于云订阅的服务。
Adobe公司预计销售额会受到影响,同时大量的资本支出会打击利润,也会引发客户的抵制。“他们向市场分析师透露了坏消息,对转型时期的巨资投入发出警告,并向华尔街提供了衡量转型进度的指标。”麦格拉斯提到。虽然短期的收入和利润下降,但接下来又迅速回升。5年内,Adobe公司的市值涨了几乎三倍。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即公司高管思考如何将公司推向新的战略方向时,既需要坚定的领导力,也需要来自内部的支持。“你必须有一批真正关心公司未来的中层管理人员。”麦格拉斯表示。
不过,在许多情况下,以逐利为目标的领导者会出于削减成本的名义掏空这批中层管理者——期间,那些负责理顺公司不同业务之间复杂关系的细枝末节的管理者也被淘汰出局。
自1997年波音公司与麦道公司合并之后,其高级管理层越来越重视财务指标,由工程师出任企业高级岗位的情况越来越少见。2024年2月,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收到了一份关于波音公司安全管理情况的报告,发现该公司的工程师文化已经被稀释,而那些在波音西雅图制造中心以外工作的工程师,“在工作和决策过程中感到孤立无援……几乎没有获得过有组织的指导或知识分享”。
波音公司的飞机近年来多次出现飞行安全事故,图为2024年初阿拉斯加航空的737MAX9飞行中脱落的舱壁。
今年1月,波音首席执行官奥特伯格(他本人也是一名工程师)表示,波音将“继续加强安全和质量计划中的重要方面”。
哥本哈根商学院的佩德罗·蒙泰罗(Pedro Monteiro)认为,波音公司过去未能成功地组织好关键的工程师团队,不仅导致了一些与飞行安全至关重要的领域缺乏有经验的人才,还释放出负面的讯息。他在《麻省理工斯隆管理评论》期刊上写道:“虽然许多公司会优先考虑吸引顶尖人才并为他们的学习与发展做出投资,但真正衡量专业人才对公司业务影响的指标在于,他们被放到什么样的岗位上、获得了多大程度的重视。”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巴西航空工业公司(Embraer)。虽然这是一家上市公司,但在这里工作了42年的工程和技术开发高级副总裁路易斯·卡洛斯·阿丰索(Luis Carlos Affonso)指出,巴西航空工业公司的许多高管都是工程师出身。他们在过去30年来开发了30款新飞机,他们“亲眼见证了自己的工作成果,这在一个长周期的行业中是非常宝贵的”。
经济学家戴维斯表示,如果董事会与生产车间之间的联系被削弱,“就会一个脑细胞接一个脑细胞地逐渐掏空一家公司的大脑。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已经发生了改变,你需要做出反应——但你已经不再有能力反应。”
2002年至2017年间,戴维·科特完成了美国大型工业企业中最值得钦佩的一次扭亏为盈。
当他执掌霍尼韦尔公司(Honeywell)时,这家企业依然在整合两组工人与充满各种冲突的工作方式之间的矛盾——3年前联合信号公司(AlliedSignal)收购霍尼韦尔失败后留下的后遗症。
科特提出了“一个霍尼韦尔”的倡议,强调统一的内部文化的重要性。他不仅仅将财务指标放在首位,还把发展和激励员工以及“为客户着想”的理念放在首位。
当科特2017年卸任时,霍尼韦尔的市值已经从200亿美元增长到1200亿美元,其自筹资金的研发支出从2003年占销售额的3.3%增至2016年的5.5%。
在2020年出版的《赢在当下,赢在未来》一书中,科特对自己在霍尼韦尔的职业生涯做了回顾总结,他写道:“在为未来播下种子的同时做出短期成绩,要比仅仅瞄准其中任何一个目标困难得多。”科特的扭转盈亏似乎证明,对美国企业来说,既满足投资者和分析师的短期要求又实现长期发展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郭涵 
-
波兰外长“威胁”上了:和平奖我们欧洲人说了算哟
2025-02-16 14:31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别光顾着抱怨,行动啊”
2025-02-16 13:28 -
美俄外长通话,泽连斯基对美发出“含蓄警告”
2025-02-16 13:06 乌克兰之殇 -
“他们的‘颜色革命’失败了”,武契奇点名这几家国际组织
2025-02-16 11:29 -
万斯,让德国政坛“炸了”
2025-02-16 10:14 -
“美国震惊欧洲,中国展开魅力攻势”
2025-02-16 09:52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马克龙急了,召集欧洲领导人赶忙开会
2025-02-16 08:56 欧洲乱局 -
有关关税,特朗普的7种不同表态
2025-02-16 07:42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乌外长:乌克兰高度重视中国大国影响,赞赏中方秉持客观平衡立场
2025-02-16 07:34 乌克兰之殇 -
法国外长:支持加强法中、欧中强有力的经贸关系,妥善处理贸易分歧
2025-02-16 07:14 中法关系 -
印度一火车站发生踩踏事件,至少15人死亡
2025-02-16 07:12 印度惊奇 -
特朗普发牢骚:波音长期推迟交付“空军一号”升级版
2025-02-16 07:11 航空航天 -
单日裁万人前所未有,“我被自己的国家背叛了”
2025-02-15 23:07 美国一梦 -
“被美国狠狠上了一课!但这座桥毁了,新桥正建起”
2025-02-15 21:51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朔尔茨会见王毅,就乌克兰危机交换看法
2025-02-15 21:32 中国外交 -
奥斯卡评委喊话饺子:我会投票!
2025-02-15 19:48 中国电影 -
“冷静!我们不能跟被车灯吓坏的鹿似的”
2025-02-15 19:48 美国一梦 -
“特朗普打了个响指,然后,乱成一锅粥…”
2025-02-15 18:06 中美关系 -
李在明:疏远中国,代价承受不起
2025-02-15 14:49 三八线之南 -
朝鲜国防省:提升自卫力量是保证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
2025-02-15 14:26 朝鲜现状
相关推荐 -
美码头工人集体声讨:这是对工人阶级的经济战争! 评论 44“短短100天,特朗普就把美国推向危机边缘” 评论 77美国工人造手机?“做大头梦,最小螺丝都是中国造…” 评论 1300人付款!美国人买美国货还是中国货?结果扎心了… 评论 271冲突升级?巴防长:印军“入侵”迫在眉睫 评论 204最新闻 Hot
-
“我们无法在美生产任何产品,销美商品将涨价”
-
美码头工人集体声讨:这是对工人阶级的经济战争!
-
“我们努力实现100%美国制造,但连个轴承都买不到”
-
“短短100天,特朗普就把美国推向危机边缘”
-
微软总裁着急:这项竞争不能落后中国,美国输不起!
-
美国工人造手机?“做大头梦,最小螺丝都是中国造…”
-
中方直说了,美农彻底崩溃
-
“中国发货吧,关税美国人自己出”
-
卡尼宣布胜选:对美国,决不“跪”
-
董袭莹本科相当于国内三本?“什么是协和4+4”冲上热搜
-
0人付款!美国人买美国货还是中国货?结果扎心了…
-
中国取得EUV技术重要突破,阿斯麦CEO还在嘴硬?
-
美学者出新书《日本大屠杀》,日本右翼坐不住了
-
清华“挖”来美国顶尖AI学者
-
“这是逼中国放弃美债,特朗普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如果中国垮了,地球上每个国家都会垮,包括美国”
-